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央视网记者 杜安琪
近日,记者随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省,发现在这里的大小乡村,有一群“身兼数职”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他们是村民身边的法律法规“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也是法治创建“监督员”。这群人被称为“法律明白人”,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律法规“讲解员”
“首先要让对方承认借钱这件事,最好有录音作为证据,不然20多年前的欠条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你那5万块钱就很难要回来了。”9月的一天,邬来律师正在哈尔滨市东福村法治宣传亭给村民讲解法律知识,答疑解惑。作为平房区公证处律师,当天刚好轮到他作为“法律明白人”在这里值班。
“法律明白人”在东福村法治宣传亭向村民普法
这类法律问题在乡里乡亲中很常见:老人去世遗产如何分割、饲养的羊下雨天被电死找谁赔偿、农产品被压价收购如何维权......这些“家长里短”的琐碎纠纷,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
现在,经过长时间普法、学法之后,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都会习惯性地先到法治宣传亭,向“法律明白人”咨询。这种模式被称为“导诊”——村民来了以后,需要到哪去,去干啥,“法律明白人”都会给出方案。很多问题这样就得到了解决,不需要走司法程序,节约了时间和金钱。
平时休闲时间,村民也会来这里打牌、聊天,“法律明白人”就会抓住机会宣传一些法律常识。在道外区法治文化广场,村民还能观看普法故事会、普法小品和文艺演出等各种节目,在娱乐、健身的时候提升法治意识。
邬律师这样的“法律明白人”构成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11年《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印发以来,全国已培育“法律明白人”383万余名,基本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村民不用千里迢迢到专门机构咨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
矛盾纠纷“调解员”
在抓吉赫哲族村下口滩,以打鱼为业的村子经常因放网时长不合规而发生纠纷。根据当地规定,每户打鱼有固定的时间段,上一条船超时没有收网,后面所有船的打鱼时间都会受影响。
“以前因为这些矛盾,村民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打架。”滩长贾海峰说,“现在我成了‘法律明白人’,打鱼时间被挤占的村民来找我,我会去调解说明。”因为在村民中威望较高,平时没事就学习法律知识,村里的治安员贾海峰被选为“法律明白人”,除了每天打鱼和督促渔民工作之外,他还承担了化解村民矛盾、宣传法律的责任。
东风村法律调解室标语
“大家都是为了生活,调解这种小事,既要把法律讲得深入浅出,还要跟他讲道理。”贾海峰说,“就讲你放网时间太长,后面十几条甚至上百条船就没有时间打鱼了,这就是不遵守规定。”
刚开始沟通也挺困难,但是“天天跟他们讲,时间久了,他们也就明白这些道理了”。现在,村民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越来越文明,已经很少出现因为超时放网引发的纠纷,打架事件也基本没有了。
此外,贾海峰经常在村民打鱼休息时向他们科普法律知识,主要讲《渔业法》和《黑龙江省边境管理条例》里面,村民容易触犯的条款。比如,喝酒之后不能下水捕鱼,船只不能越界等。
法治创建“监督员”
“我们理解的‘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就是让百姓在‘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东风村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法律明白人”孔庆玲说,“口袋里有钱了,但是没有法律意识肯定不行。”
法治是抽象的,怎么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村民“入眼入心”,就需要“法律明白人”想办法。为此,东风村将
东风村村规民约“七字经”
常见法律问题情形编写成村规民约,七字一句,朗朗上口。
“七字经”对规范村民行为,提升村民法律意识非常有效。7月某天,村民由大爷与许久不见的亲戚喝了点小酒,餐后要开车送他们回去。亲戚说,你喝酒怎么开车?由大爷说没事,一公里的路程,一脚油门就到地方了。
这时,由大爷的老伴出来劝阻:“喝酒不能开车,这是‘七字经’里写的——条条道路宽又平,喝酒上路可不行。”看到老伴把村规民约记得这么扎实,由大爷最终放弃了开车送人。
现在,随着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很多村民都会来问孔庆玲,做这样的事会带来什么后果,做那样的事会不会影响村集体的荣誉。村民跟孔庆玲说:“你们的付出不是白付出的,你看咱们村民多好,你说啥我们听啥。”
“村容村貌是面子,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是里子。”孔庆玲说,“只有村民法治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等‘五治融合’。”
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既是“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的典型,也是广大民众的服务者和乡村法治的宣传者,未来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