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东升 王 春
法治日报通讯员 吴 攸 丁一果
淳安县马山村村口的“普法超市”开张了!民法典相关书籍和印有民法典宣传标语的生活用品引得不少村民驻足;嘉善县虹桥村的村道上,乡贤调解员章云峰戴着红臂章进村入户,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解决各类矛盾纠纷;遂昌县云峰街道的叶某因头部摔伤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丽水天平司法鉴定所上门为其提供鉴定服务后,不到一个月就出具鉴定报告圆满解决了案件。
之江大地上,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陈伟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司法部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的通知》后,浙江省司法厅迅速贯彻落实,结合浙江实际出台文件,提出具体的活动举措;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打造更加完善、多元、高效、优质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建设的法治化水平,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乡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以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增强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老伴去世后,慈溪市桥头镇的周阿姨一直想将其名下的不动产变更到自己名下,但想到要跑到市公证处去办证,就一直拖着。近日,周阿姨从村里的网格员口中得知,办理农房继承公证不用去城里了,镇里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就可以办理。
这得益于宁波市司法局推出的“公证e通”服务点片区组团新模式。以派驻公证专职工作人员的大乡镇作为中心点,宁波市将周边临近的两三个小乡镇“打包”形成一个片区,着力打造“市公证处—片区中心点—乡镇(街道)服务点”三级公证服务网络,进一步推动公证服务下沉基层。
在“公证进乡村”的引领下,浙江各地大力推进公证服务向乡村延伸: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农村群众可以在线咨询、公证预约、在线申请,通过巡回办证、定期办证、“驻点帮办 在线公证”等方式,就近办理公证。
公证服务进乡村,司法鉴定机构也没落下。
几年来,浙江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选派司法鉴定机构进驻县级矛调中心,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设置司法鉴定宣传指引,开通“浙江政务服务网”在线司法鉴定预约功能。
公证、司法鉴定服务所搭载的是浙江日益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枫桥式”司法所建设,浙江强化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职能,为乡村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同时,浙江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数字化改革,优化“12348浙江法网”“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功能,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设备在偏远乡村地区的配备,有效提升在线法律服务的知晓率,为乡村地区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服务方式丰富多元
“你家的牛又把我的猕猴桃给吃了!”清明节前,租住在江山市双溪口村的陈某放养的黄牛跑到同村叶某的猕猴桃园中踩踏、吃掉部分植株花蕾,造成经济损失,这让叶某气愤不已。江山市张村司法所工作人员在调解中发现,这样的事情已多次发生,双方积怨已久。尽管调解过程因双方情绪失控发生争吵多次中断,调解员依旧耐下性子,劝导陈某处理好邻里关系,不断化开坚冰、缓和气氛,使陈某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还乡村产业振兴一个和谐环境,是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浙江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浙江在全省推广“人民调解 网格”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延伸到网格,并在县乡村分别落实“季督导”“月分析”“周排查”的定期排查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这几天晚上我都没有睡好,就担心补偿到不了手,幸好黄律师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原来,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宅树塘村数十位种植户在使用了同款农药后,苗木相继受害,损失巨大。浙江释晨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旭亮在接到结对帮扶村的求助电话后,立即前往田间走访调查。为帮助村民寻求最佳凯发官方的解决方案,黄旭亮多方奔走并寻求当地司法所、镇政府支持。该案诉至金东区人民法院后,黄旭亮积极推进案件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村民顺利拿到了补偿。
今年5月,金华市司法局组织千名律师,加入全市“助村帮帮团”,深入结对村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工作。
遇到问题找村(社区)法律顾问聊一聊,乡村企业也定期预约一次“法治体检”,矛盾纠纷有人帮着分析化解……在浙江,随着乡村法律服务多元化发展,法律对村民们而言,不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化解纠纷、维护权益的利器。
助力创建美丽乡村
杭州市富阳区宵井村坐落在绿水青山间,景美如画,与美丽村貌相得益彰的是村民日渐红火的日子和村里浓厚的民主法治氛围。
在宵井村,和谐干群关系的“不二法宝”就是“民主 法治”,这在村里的道路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原来,方贝线横穿整个行政村,道路改建前,村民只能顺着小路绕过山脚,一路颠簸进村。
为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村干部全力推进道路整改工程,因工程征地涉及30多户村民,村“两委”在每周例会上都分析进度及难点,商讨相应对策。村干部频繁地开展上门走访,落实一户一协商、一户一方案,并在工程期间及时公布每一户农户的征地面积、赔偿标准,最终顺利完成道路改造工程,得到全村村民的肯定。
村“两委”干部在民主法治村创建中深知普法对村民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党员干部“带头学法”,争做“法律明白人”,通过书记领学、专家讲学、座谈互学、个人自学等方式,全面学习最新政策法规。利用“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云普法”,方便村民观看和收听。不断开展的活动与近在眼前的村公园、文化长廊、文化礼堂和便民服务中心等处的法治元素,拉近了村民与法的距离,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美丽乡村,有法才美。
在既有法治村社建设的基础上,浙江部署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后,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并通过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法治宣讲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引导村民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