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澳门凯发

来源:《司法所工作》杂志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4-25 13:15
分享到 打印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司法局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司法局尖扎滩司法所所长仁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基层干部。多年来,仁增从一名村干部遴选为国家公职人员,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司法所长。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长期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学笃行,认真履职担当,率先垂范干事,用兢兢业业的实际行动描绘着公平公正的“司法蓝”,用朴实为公的人民情怀诠释着司法行政干警的优良作风,用担当有为的敬业精神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维护一方安定、推进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仁增先后获得了黄南州“七五”普法先进个人、黄南州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2022年,仁增被表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群众身边的“引路人”

  基层普法工作是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2017年1月,仁增调任尖扎滩司法所所长。尖扎滩乡占地面积约占全县行政区域的三分之一,地理位置偏远、群众居住分散、服务半径大、通信信号不稳定,很多群众思想受传统观念束缚,法律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凡事跟着传统走”的现象,地界、婚姻、邻里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屡禁不止。面对种种困难,仁增不言后退,一心想要改变牧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他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常常走访入户、伏案学法、以案释法,经常搜集与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并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百姓的话讲百姓的事,用身边的事讲事中的法,指导村社干部及群众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倡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带动群众共同学法、用法、守法,切实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成为辖区群众的“护身符”。近5年来,仁增开展了260多场次的法治宣传和现场咨询、60多场次的法治培训和讲座,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218人次,代写法律文书58件,防止民转刑案件22起。这是仁增在尖扎滩培养群众法治观念的“路线图”,为辖区的和谐安定夯实了基础。

矛盾纠纷的“解铃人”

  每年6月,对仁增来说是一个高度紧张、充满担忧的季节。在尖扎县尖扎滩乡与贵德县常牧镇交界处经常发生牛羊越界放牧等地界纠纷,严重影响两地社会稳定和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针对这一情况,2019年3月,仁增主动请缨,带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组织双方群众开展法治教育和思想疏导,并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统战、政法、民政等有关部门,以行政区域勘界和有关协议裁定为依据,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广泛征求双方群众的意见建议,经多轮次协商最终达成了共识,成功化解了遗留历史长、调解难度大的重大矛盾纠纷,确保了两乡镇边界稳定。时光荏苒,在诸多困难面前,仁增始终坚持运用法律武器寻求矛盾纠纷化解的突破口。近年来,仁增排查出辖区内村与村、邻里间和牧民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221件,妥善解决217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解难帮困的“暖心人”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和两个大学生的父亲,仁增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他总是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倾力帮助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众。2014年,仁增听说乡里一位37岁的牧民身患重病,在医院治疗花光所有积蓄后无奈放弃治疗返家准备在绝望中等待生命终点的情况后。他个人带头捐款1000元,并立即发起倡议,抱着一个写有捐款箱的纸箱子在乡政府、村级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地方奔走募集捐款,给患者筹集了7万元的捐款,并积极联系青海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救治,数月后患者痊愈出院。在送法入户的过程中,仁增发现洛哇村一名年仅7岁的孩子由于双目失明,经常精神恍惚,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她的不幸遭遇深深触动了仁增的心,仁增一心想为她做点什么,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热心肠的仁增,第一次感受到了束手无策的滋味。直到2016年,仁增听到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消息时,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自行承担入学时的交通、体检、通讯等费用,把孩子送到青海省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一件件暖心事,仁增可能已记不清了,但当地的老百姓却对仁增的善举记忆犹新。仁增把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视为己任,用爱和温暖照亮这片草原。

  结语

  青春渐失,暖光永存。自幼生长在农区黄河岸边,却把青春与爱心献给了草原大地的仁增,每当回首过往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自信,脸上开满了幸福的花朵。在尖扎滩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仁增最深切的脚印。展望未来,这是一个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迈向未来的新起点,也将成为照亮基层法治建设的一束明光。

  (《司法所工作》杂志责任编辑:贺堃)

附件:

责任编辑: 王佳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网站地图